摘要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展开论述,提出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规划,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促进粮食单产提升、智慧农业发展。通过分析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从产业振兴和品牌农业发展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品牌农业发展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
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重要原则等作了系统阐述。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三新三高”的特征。新质生产力同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区别在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目标,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既坚持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坚持了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客观情况,制定适宜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整合本地科技创新资源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三是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催生农业现代化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特别是要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四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切实解决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支撑问题。以科技创新和应用,赋能提高粮食单产、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盐碱地改造利用、农机智能化、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育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数字贸易、农业资源保护等重大事项。五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深度融合,推进数实融合、数商融合、数企融合。六是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用,围绕重大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科研攻关。七是制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这一重要论述明确强调农业现代化要向“三大”发展,向“新质化”迈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根本任务,揭示了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和路径。
一是牢牢把握现代农业主攻方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要坚持大农业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我国要由现代化农业大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三大”基础。现代化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是现代农业的三维基础要素。大基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底盘,大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大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科技创新赋能三维基础要素建设。
三是加快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质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向“新”发展,本质是要向新质化转变。要以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新五化”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九个化”,加快现代农业新质化的步伐:(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及装备智能化;(2)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4)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化;(5)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6)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社会化;(7)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化;(8)加快推进农业经营管理精准化;(9)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高端化。
三、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一是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是大力发展新产业。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实体产业和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和价值链,形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产业集群,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三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落实到产业发展和创新上。产业要创新,要延伸全产业链和形成产业集群。要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
四是以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要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立足县城市场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细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建设。
五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主要载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县城农业主导产业,支持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园区、电商物流等设施装备水平。
六是大力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各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一批产值趋向亿元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品牌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品牌农业发展,是品牌强农、质量兴农的内在要求,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要加快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切实把品牌农业发展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位置,加大品牌农业创新发展力度。
一是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创建并认定国家级特色优势农产品保护区,打造一批中国有名、世界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绿色优势中高端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等各环节的规范和管理,提升我国农业品牌的信任度和公信力。创新产销衔接机制,搭建品牌农产品营销平台。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各类商超组织,为品牌农产品营销创造条件。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农业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展会。
二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农业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确立主导产业,主导品牌,打造品牌农产品优势区和主体功能区。发展名优特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我国农业品牌发展的升级版,培育我国农业品牌的新业态、新动能。大力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联合体建设,提高我国农业品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发挥农业品牌的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与协作,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发展。要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有占有率的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大力提升地标农产品品牌创建质量。要提高地标农产品的6个影响力,即(1)提高地标农产品品牌的地域名誉、信誉、声誉影响力含量;(2)提高地标农产品的人文文化影响力含量;(3)提高地标农产品品牌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含量;(4)提高地标农产品品牌的特质性影响力含量;(5)提高地标农产品品牌的独特农艺、加工工艺影响力含量;(6)提高地标农产品品牌现代科技要素影响力含量。通过以上措施,创新和延长地标农产品的生产链、价值链,打通地标农产品品牌、地标农产品加工品牌、地标农产品文化品牌、地标农产品营销品牌的四条路径,促进“四标”协调发展,提高贯穿地标农产品生产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品牌农业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组织模式创新。要把现代科技要素植入品牌农业,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品牌农业深度融合,擦亮老品牌,塑造新品牌。以数字技术促进品牌农业智能化,提高与新消费、新营销、新流通的适应性。
五是加大品牌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把扶持农业品牌发展纳入扶持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兴农政策。财政、金融、保险政策应向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地标农产品品牌及联合体倾斜。应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品牌农业创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特别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标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加大对农产品商标、质量认证、“三品一标”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尹成杰: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来源 :《企业改革与发展》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