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我的故乡——北千户

    作者:黄河之声杂志社特邀记者——莫弋     日期:2025-09-10 14:06:58 阅读量:

我终于回来了。

 

站在村口的古槐树下,粗糙的手掌抚摸着皲裂的树皮,六十年的光阴在指缝间流淌。槐树老了,我也老了。树皮上的裂纹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风霜。树冠依旧葱茏,如同我记忆中的模样,只是树下嬉戏的孩童换了一茬又一茬。

 

"是老四家的强娃不?"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我转过身,看见一个佝偻的老人拄着拐杖,眯着眼睛打量我。那声音穿透了时光,瞬间把我拉回到童年。

 

"育才叔?"我试探着问。

 

"真是强娃!"老人颤巍巍地走过来,枯瘦的手抓住我的胳膊,"六十年了,六十年了啊!"

老人的眼眶突然就热了。育才叔是我儿时的邻居,如今已是九十高龄。他咧开没牙的嘴笑着,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菊花状。这就是故乡啊,无论走多远,总有人记得你小时候的模样。

 

 

北千户村的名字是有来历的。据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白莲教作乱,一路杀到村前。正当危难之际,天空中突然乌云翻滚,一条乌龙从云中探出利爪,护住村庄,吓退了敌兵。村民们感念神龙护佑,将村子更名为"天护村"。后来人丁兴旺,增至千户之多,遂改称"千户村",沿用至今。

 

老人们说,那黑龙吓退敌兵后,钻入村东北角的地里,顿时有清泉涌出,甘甜清冽,终年不涸。这便是"黑龙泉"的由来。我小时候常去泉边玩耍,看大人们用木桶打水。泉水冬暖夏凉,冬天冒着热气,夏天冰得牙疼。如今泉水依旧,四周砌了青石,成了村里的景点。

 

村子文化底蕴深厚。东有鹰嘴山文魁庙,香火极盛,每年科举考试前,十里八乡的读书人都要来祭拜。村中有华佗庙,传说华佗曾在此为关羽刮骨疗毒。最神奇的是村西的白庵殿,据说是鲁班所建,大文豪高文举曾在此用蝇头小楷和梅花篆字誊写《道德经》五千言。这些传说我从小听到大,如今回想起来,仍觉神往。

 

 

记忆中的北千户是灰黄色的。黄土夯成的墙壁,茅草铺就的屋顶,雨天泥泞不堪的道路。小时候最怕下雨,一脚踩下去,泥浆能没过脚踝。家家户户都备着雨靴,但孩子们总是光着脚丫在雨里跑,被母亲揪着耳朵骂。

 

那时吃饭靠天,遇到旱年,庄稼蔫头耷脑,村民们就得到黑龙泉边祈雨。记得有一年大旱,父亲和乡亲们跪在泉边,磕头如捣蒜。我躲在大人身后,看着他们古铜色的脊背在烈日下闪着油光。

 

"娃,还记得那年的白馍不?"育才叔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

 

怎么会不记得?1962年饥荒,育才叔不知从哪弄来两个白面馍馍,偷偷塞给我一个。那是我吃过最香的馍馍,后来再也没吃过那样的味道。我握着育才叔枯瘦的手,喉咙发紧,说不出话。

 

 

村支部书记王锁军听说我回来了,特意来看我。这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黑红的脸膛,粗壮的手掌,说话声音洪亮,一看就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

 

"叔,您可是咱村走出去的啊!"王书记握着我的手说,"得多给我们提提意见!"

 

我打量着他,忽然想起来了:"你是...村东头王家的小军?"

 

"是啊叔!您还记得我!"他憨厚地笑着,"我高中毕业就回村了,没出息。"

 

"谁说没出息?"育才叔插话,"军娃可是咱村的能人!"

 

王锁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叔,我带您转转?"

 

走在村子的水泥路上,我几乎认不出这就是记忆中的北千户。路两旁种着花草,整齐的民居白墙灰瓦,家家门前停着农用车,不少人家还有小轿车。

 

"2005年修的这条路。"王锁军说,"以前真是晴天尘飞扬,雨天水乱淌。现在全村都硬化了,明年还要铺柏油。"

 

我想起小时候在泥地里打滚的情形,不禁感慨万千。

 

 

王锁军带我参观村里的文化广场。广场很大,有篮球场、健身器材,还有戏台子。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下棋,孩子们追逐嬉戏。

 

"这是2007年建的。"王锁军说,"现在每天晚上可热闹了,大妈们跳广场舞,年轻人打篮球。"

 

广场边上立着一块功德碑,刻着捐资建广场的村民名字。我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和我一样在外漂泊。

 

"叔,咱们去果园看看?"王锁军提议。

 

村外的坡地上,大片猕猴桃架整齐排列,绿油油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在忙碌,见书记来了,都笑着打招呼。

 

"咱这土质好,种猕猴桃特别甜。"王锁军摘下一个果子递给我,"去年建了冷库,果子能存到反季节卖,价钱翻倍。"

 

我想起小时候这里还是贫瘠的地,种啥啥不长,如今却成了聚宝盆。

 

 

王锁军邀我去村委会坐坐。村委会是座二层小楼,会议室里挂着各种奖状和锦旗。"先进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美丽乡村示范村"...

 

"叔,您喝茶。"王锁军给我泡上热茶,"咱们村党支部可是县级示范点。"

 

墙上贴着村两委班子照片,个个精神抖擞。还有村规民约、党员承诺书,都写得明明白白。

 

"党建是关键。"王锁军说,"我常跟干部们说,八大行星围着太阳转,农村工作一环套一环。党委定方向,支部紧跟上,村村不走样。"

 

我注意到会议室里还有投影设备、电脑,完全不像个农村村委会。

 

"现在开会都用电子的。"王锁军笑着说,"咱也得跟上时代不是?"

 

 

王锁军跟我聊起他的梦想。"叔,我就想啊,让村里家家门前停个小车,让老人健健康康笑着晒太阳,家家有空调和冰箱。要让村子变得和西安一样明亮平整。"

 

他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可能有点好高骛远。"

 

"不,很好。"我由衷地说,"你做得比我想的还要好。"

 

他告诉我,2009年村里打了五十多眼机井,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现在正准备发展观光农业,让城里人来体验农家生活。


忙碌了一天的城里人,累了,压力大了,来咱千户村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享受田园清新。"王锁军说着,眼睛闪着光。

 

我看着他被晒黑的脸庞,忽然很感动。这就是新时代的农民干部,有理想,有担当。

 

 

傍晚,我独自在村里散步。夕阳给村庄镀上一层金色,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飘着饭菜的香味。

 

几个老人坐在门前聊天,看见我都热情地打招呼。他们说着地道的陕西方言,把我拉回童年。

 

"娃,记得咱们小时候偷红薯不?"一个老人笑着说,"让看田的老王头撵得满山跑!"

 

大家都笑起来,露出缺牙的牙龈。时光仿佛倒流,我们又变回了那些光着脚丫在田野里奔跑的孩子。

 

我走到黑龙泉边,泉水依旧清澈。捧起一捧喝下,还是记忆中的甘甜。泉水倒映着夕阳,也倒映着我满头的白发。

 

村广播里传来秦腔的声音,高亢悲凉,在黄昏的空气中传得很远。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乡音,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第二天,王锁军带我去看正在修建的柏油路。压路机轰鸣着,工人们忙碌着。

 

"今年就能完工。"王锁军大声说,"到时候下雨天再也不怕泥了!"

 

路旁的古槐树下,育才叔和几个老人在下棋。看见我们,育才叔举起手招呼:"娃,来杀一盘!"

 

王锁军笑着摆手:"不了叔,我还要带叔去看看冷库。"

 

冷库建在村东头,很大,里面堆满了一箱箱猕猴桃。几个村民正在搬运,见书记来了都围过来。

 

"书记,今年果子好得很!"

 

"能卖上好价钱!"

 

王锁军拿起一个果子仔细看着:"嗯,不错。电商平台联系好了没?"

 

"联系好了,下周就来收。"

 

我看着这些淳朴的农民,他们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这就是新时代的农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美好生活。

 

 

临走前,我去看了文魁庙、华佗庙和白庵殿。这些古建筑都修缮过了,香火旺盛。尤其是文魁庙,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祭拜,期盼学业有成。

 

白庵殿里,几个书法爱好者正在临摹高文举的梅花篆字。     


殿柱上鲁班工艺的榫卯结构依然牢固,历经百年不变形。

 

守护文物的老人告诉我,村里现在很重视传统文化保护,这些古建筑都列入保护名录了。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啊。"老人说。

 

我点点头。是啊,无论时代怎么变,文化的根不能断。

 

十一

 

王锁军和村干部们给我送行。育才叔也来了,塞给我一包自家晒的红薯干。

 

"娃,常回来看看。"育才叔抹着眼睛,"咱这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见一面少一面。"

 

我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不出话。

 

王锁军说:"叔,您放心,咱们村会越来越好的。下次您回来,肯定又大变样了!"

 

汽车启动时,我回头望去。北千户村在晨曦中苏醒,新修的公路像黑色的缎带伸向远方,果园里的猕猴桃架整齐排列,文化广场上已经有老人在锻炼。

 

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记忆中的贫困落后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但那些深植于黄土的文化根基还在,乡亲们的淳朴善良还在。

 

汽车驶过村口的古槐树,树冠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告别。我知道,无论走多远,这里永远是我的根。

 

十二

 

回到城里,我常常想起北千户村的变化。一个村庄的变迁,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进步。

 

从泥泞土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从靠天吃饭到水利灌溉,从传统种植到观光农业,北千户村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像王锁军这样的基层干部的汗水智慧,体现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最难得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这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的真正内涵——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丰盈。

 

我计划明年再回去看看。育才叔说得对,落叶总要归根。这座走过千年风雨的古村,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像我这样的游子,无论走多远,心永远系着那片地。

 

也许有一天,我会回到北千户长住。每天去黑龙泉边坐坐,和乡亲们拉拉家常,看着村庄一天天变得更好。那该是多美好的晚年生活啊。

 

窗外霓虹闪烁,我却想起了北千户的星空。那里的星星特别亮,像黑丝绒上撒了一把钻石。夜深了,村庄沉沉睡去,只有蟋蟀在轻声吟唱...

 

那才是我的故乡。

 

                        202595


公众号-rgb.jpg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