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保障粮食安全。这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我国粮食及种子安全的高度重视。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就是芯片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保护种质资源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和前提。如今在川南珙县广袤的大地上,对紫苏和糯稻等种质资源的保护也在悄无声息的推进,并发挥着不同凡响的作用。
图1为正在茁壮成长的紫苏
阳光如冼,春意盎然,柔嫩的紫苏苗在和煦的风中茁壮成长。也许你可能没想到,这些正在成长的禾苗是难得的原生态的种质资源。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保存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农作物新基因发掘与新品种培育的基础和前提。曾在农业战线工作多年的珙县供销社党组书记张毅说:“种质资源对整个农业生产而言是一项非常核心的要素,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首先要有好的品种,要选育出好品种,就要有好的种质资源,并通过对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开发,才有可能培育出更好的种子来促进农业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图2为珙县基层社召开紫苏种质资源保护暨产业发展培训会
紫苏,又名苏麻,因幼苗叶背和未成熟的籽粒呈紫色,故名紫苏,是珙县原生栽培农作物。紫苏对土壤要求不高,在国内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珙县,不少人在房前屋后、地边地角随机种点来自用,东一株,西一棵的,既不成规模,也谈不上深加工。但这样的发展方式,极可能导致
紫苏种质资源流失,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种源灭失。基于此,珙县严格按照种质资源保护模式,积极与中省市研究院(所)、高校和农业农村部门等单位对接,组建专家团队,在备份保护紫苏种质资源同时,不断选育示范推广新品种,落实紫苏种植及配套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紫苏品质和产量。
紫苏全身都是宝——叶子、梗和籽粒既是食材又是药材。据科学实践证明,药用方面具有镇咳平喘、袪痰、健胃等功用,并且对冠心病、降血脂有疗效。食用主要是如制作苏麻糖、包心(馅)等,但现在更多的是制成紫苏油。目前已知植物油类中含a—亚麻酸量最高的就是紫苏油,其又被称为是“陆地上的深海鱼油”。珙县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突出,几乎全是靠天吃饭,而正是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孕育了一批批顽强进取和拼搏的新型农民,天堂村供销社主任彭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基层农技部门工作多年,后因机构调整下岗,先后在成都、云南、重庆等地打过工,但他始终忘不了农业,始终觉得把农村的产业发展起来才有出路。他的家就在一个叫苏麻湾的地方,美丽的洛雁河在他家门口划了一个圆弧,留下一大片河滩地——这简直就成了紫苏的天然种质园,所种的紫苏有的长得比人还高,不仅产量高、品质好,几乎是一种上就可不管,待成熟时收来晒干即可,人们称其为“懒庄稼”,比种大豆和红苕省事多了,且经济效益比这些传统农作物高很多。
近年来,农民种地投入大,收入少甚至入不敷出。比如在珙县这样的地区,外出打工成为不少农民维持生计和挣钱的首选。大量青壮年外出,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小孩,土地撂荒严重,空闲地多。加之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外出打工难度加大,眼看农村土地撂荒和各类闲置土地增多,传统的紫苏、糯稻等农作物面临种质资源流失的危险,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彭政心里很着急,尤其是看到有的种子商家受利益驱使,鼓吹和贩卖兜售不合格种子,给农民增收和种业安
全造成极大危害——这也因此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的“难点”和“痛点”,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基于此,珙县基层供销社在紫苏种质资源保护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终于探索出采用“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统一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管理,统一订单回收农产品,既保护种质资源,又助推紫苏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最初的推广并不顺利。为鼓励农户种植,彭政主动邀请省市专家现身说法,与农户一一沟通,开坝坝会、现场会、农技人员入户恳谈会、收购付款会等。逐户与村民签订紫苏保底价订单收购合同,并根据市场行情酌情加价。2021年,村民牟泽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2亩,收获时一算账发现,每亩紫苏卖了2000元,加上之前已收了一茬玉米,亩收入超4000余元。而且紫苏市场行情看好,供不应求。2021年该村供销社共收购紫苏128吨,产值达256.80万元。当年投入即实现收益,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图3为珙县基层社培植的糯稻秧苗
与“珙县紫苏”一样作为种质资源保护的还有“恒丰糯稻”,该社不仅在珙县建有种质资源圃保护基地,在泸州等地也有。“种质资源保护作物+订单种植收购”模式不仅保护了种质资源,也为珙县农村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独到的助农增收产业路。2021年“珙县紫苏”收购价高出订单保护价的53.85%,农民每亩增收1500-3000元。“珙县糯稻”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73.3%,社员每亩实现增收650元。农
民种植紫苏、糯稻的积极性高涨,本地及周边不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种粮大户纷纷上前要求与天堂村供销社合作。2022年,前来与该村供销社签订种紫苏、糯稻的单位或个人的合同已达575份。目前紫苏核心保护区域已大面积移栽,预计全县种植紫苏7000亩以上,可助力农民亩增收1300元以上。2022年,该村供销社已发展糯稻14232亩(含天堂村以外的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2520万元,辐射带动6300户农户,种糯稻农民亩增收450元以上。
图4为珙县“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农资配送现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现代农业不再像父辈那样单靠人、单靠天,我觉得主要还得靠种子、靠科学、靠技术”。珙县供销社主任赵永兰说。“目前,珙县基层社正不遗余力不留死角地对当地乃至县内外的土地进行摸排,争取把闲置的适合栽培种质资源的土地全部种上,不适合种的,就改种其他作物,保护耕地,
促农增收,也保护种质资源,全力把紫苏、糯稻做成本土更具优势的惠农产业”。
图5为珙县基层供销社按订单合同到村民家中收购紫苏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珙县把紫苏、糯稻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种质资源保护与否无所谓,甚至任其自生自灭的错误观念,并形成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提升,所产出的农产品经精深加工,其“含金量”大幅提升,综合效益更加明显。之前常见的销售不畅的农产品摇身变成了价廉物美的地道的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农民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作者/供图:范祖其 珙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