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陈玉荣:关于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经济    作者: 陈玉荣     日期:2020-05-14 16:38:00 阅读量:


关于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探讨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发展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征。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农业发展模式,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到2017年底,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加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地膜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及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我国新建高标准现代化农田82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200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农业正在向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回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14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到2017年底,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地膜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及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我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2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200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农业正在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从生产关系上看,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迈进,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坚持、一个依法维护、一个创新”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农业现代化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农业现代化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引起乡村发展的现代化变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动力、人才动力、产业动力。我国现代化农业与美国的平原农业、以色列的旱作农业、荷兰的设施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农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多元化。例如,东北地区人少地多,适合发展大规模粮食生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适合发展旱作农业;东部、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多样,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具有优势,适合发展多样化农业和都市农业;西南地区地少水丰,丘陵、山区并存,适合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禀赋的多元决定了产业发展类型的多元。应立足于不同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现代科技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历史上,正是由于农业技术形态的不断进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演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乡村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比如,用现代科技提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改造农业,能够加快劳动力文化素质提高与管理创新的速度,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变量。当前,科技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有力促进了乡村多元发展并加快新动能成长,重构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专业化分工,也让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直接推动力。


从大视野看,儒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至少是东亚(中日韩以及越南)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本地的传统不同,精神气质不一样,地理、历史、社会存在条件的不一样,造成文化的差异,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日本、韩国的儒学形成了各自的个性和特色。中国的儒学虽然也提倡“义”,也重视“忠”,但更推崇的是“仁恕”之道;日本儒学虽然也讲“仁”与“义”,但更突出“忠勇”的价值;韩国儒学虽然在理论上兼重仁义礼智信五常,但因为有士祸的历史、外患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更加注重“义节”的精神。“仁”包含的是一种和谐原则,“义”所凸显的是正义原则,“忠”体现的是秩序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是现代东亚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需的。


从传统农业角度看,我国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可以提供全球最多的农业产业类型和农产品种类,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农产品需求。从新产业新业态角度看,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功能农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丰富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类型类别。产业形态的多元蕴藏着我国农业深厚的潜在竞争力,而新产业新业态可以拓展产业发展边界、厚植产业发展基础。应着眼于提升农业竞争力这一重要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多元化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大,因而经营主体也具有多元化特征。经营主体多元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的必然现象。一方面,大国小农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新型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发展。目前,不仅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而且有黑龙江农垦等国有经营主体,还有广泛存在于大城市郊区、东部地区的集体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所有制构成多元、组织形式多元、利益联系机制多元,在现代农业不同环节、不同层面共同构建起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如此,主体多元还意味着在农业分工分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方面有充分的资源配置潜力,各类专业人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应根据各地实际和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激活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


近年来,我国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需要就巩固和提升国内供给能力、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行长远谋划和统筹考虑。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农业国际贸易格局,既主动扩大紧缺农产品进口,又推动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推动新时代农业发展,还应通过多元化政策组合,靶向定位、精准施策,持续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在补贴政策上,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由支持产业发展向生态补偿拓展,由直接生产补贴逐步转向生态环境补贴。在金融政策上,鼓励产品创新,满足多元化主体的金融需求。在保险政策上,推进扩面、增品、提标,创设更多险种,覆盖更多农业产业、主体和品种,从保成本向保收益、保不完全成本到保完全成本转变,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鼓励各地创新农业政策工具,提升政策组合效应,强化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政策引导。


当然,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相应市场制度环境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服务的社会化来放大农业经营规模效应,通过生产的专业化来增强农业生产集约度,通过经营的产业化来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民的组织化来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绿色经济公众号陈玉荣博士撰写)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