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乡村振兴正蓬勃——解码贵阳乡村旅游“龙广样本”

文章来源:贵阳日报         日期:2019-10-15 10:17:05 阅读量:

前不久,在开阳县举行的全省乡村旅游(民宿)工作推进会上,龙广村正式接过了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牌子。

尽管已不是第一次拿下“国字号招牌”,但好消息还是让全村上下乐开了花。

“拿下‘国字号招牌’,到我们这里旅游的人肯定会更多,村里人气会更旺。”农家乐老板陈仕良说。

“人气旺财气才会旺,是不是我客栈的订单也要增加?”返乡创业的陈伟说。

“现在龙广村的名气了不得,沾这金字招牌的光,我们的枇杷、樱桃肯定也更好卖。”拔了苞谷秆的贫困户陈仕孝说。

“能入选全国重点,说明我们旅游这条路走对了,而且走得不错,我们下一步发展更有底气了。”村支书陈勇说。

……

名气、人气、财气、底气,村民们相信,这终将为龙广村带来源源不断向上生长的蓬勃之气。

  从“风景独好”到“遍地开花”

  “我们的前景还大得很”

金秋的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流水潺潺,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距县城18公里,距省城市区43公里,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换算成车程,应不过个把小时,但龙广村从捉襟见肘的旧光景,迈入意气风发的新时代,却经历了“十年磨剑”。

主动向窘迫的旧光景说“不”的,陈仕良算是一位。

2004年,当他萌生开农家乐的想法时,全开阳县都没有先例。

其时,龙广村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地里种的都是苞谷,路也是烂兮兮的。”陈仕良收到好些个乡亲善意的提醒,“搞不好要赔个精光哦。”

在大多数青壮年仍把外出务工当作不二选择的时代背景下,要“守在山旮旯里掘金疙瘩”的陈仕良,的确有些另类。

“是,我们这里山清水秀,有青龙河、有峡谷,但你看那个路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娃儿出来玩一下就脏兮兮的。”陈仕良觉得村子里风景不错,有人这样对他说。

“听说成都、重庆的农家乐搞得不错,临近的区县也有做城里人周末下乡吃饭生意的,但谁能做到旱涝保收?”陈仕良觉得经常遇到城里来玩的市民问“哪里可以吃饭”是个机遇,可以学学先进地区的做法时,有人这样说。

“我们这里布依族是蛮多,经常搞活动,还做些手工,但不说全乡、全县了,全省这种地方多了去了,人家凭哪样来看你的嘛?”陈仕良觉得龙广村的民族文化很有特色,有人这样说。

还有说房子破、垃圾多、环境差的,说都是些留守老人儿童搞不起事、人家来也玩不到哪样就走的……“我知道他们不是故意打击我的积极性。”陈仕良很清楚,乡亲们说的,都是实打实的困难。

村干部也清楚,一个资源丰富却亟待整治的村庄,就像是“花了脸的美女”。加之集体经济的孱弱、劳动力的流失,产业发展基本无基础可言。

但陈仕良还是想先干起来:“全国旅游热潮风风火火,村里特意组织我们去周边发展农家乐比较早的地方实地参观,确实不错,人家能搞得,我们搞不得?而且村干部给我讲,我们凤凰寨组已经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马上要搞大整治,鼓励我搞起来。”

资金不够就拿自家老房打底,人手不够村干部和村民就来搭把手,2005年,经过简单装修的陈家老宅,开始对外提供简单的食宿服务。全县第一家农家乐,诞生了。

与陈仕良的农家乐一同新鲜出炉的,还有经过立面改造、路面硬化、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梳妆”之后的整个凤凰寨,村子里的人都说,“美女终于把脸洗干净了”。

在陈仕良的印象里,由于刚开业的农家乐是十里八乡“独一份”,加上风味地道,周末从城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自己和妻子有时忙得连轴转:“好多客人向我要电话,说总算找到一家可以吃特色农家饭的地方了,要推荐朋友来。”

2006年,辛苦了一年的陈仕良两口子算了一下账,十几万的现金收入让他们一时不敢相信,“又重新算了好几回,的确没算错。”

“陈仕良搞农家乐发了”的消息一时间传遍四邻八舍。当年,龙广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钱包鼓起来的陈仕良知道自己“押对了宝”,但他哪里知道,为他“赚得第一桶金”的农家乐,已经站在了风口。

当年,贵开路建成通车,穿龙广村而过,使贵阳中心城区至龙广村的路程缩短了近30公里,到达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

也是在这一年,南江大峡谷实施开发,龙广村至禾丰乡水头寨一带整合成“十里画廊”进行品牌打造,当地进一步完善和改造了周边道路、停车场、绿化等设施与环境,并对青龙河进行清理和保护。陈仕良所在的凤凰寨组更是以“旧林故渊”上榜十里画廊八景之一。

“现在可不是以前那种散兵游勇了,而是集团作战。”陈仕良说,“游客来也不是简单填饱肚子喽,‘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我们这个28户108人的小寨子就开起十多家农家乐,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与乡村旅游有关的服务项目。”

目前,龙广村全村已发展农家乐73户。从“风景独好”到“遍地开花”,陈仕良已经切身感受到竞争带来的压力,“一方面,盘子做大了,有了规模效应,可以带动更多人富起来。另一方面,游客选择多了,会倒逼我们要搞出特色,在服务、内容等‘软件’上下功夫,才留得住客。”

如同十多年前那样,陈仕良觉得认对了路就要义无反顾地干起来,“全省都在讲旅游井喷,只要‘软硬’都抓好,我们的前景,还大得很呢。”

  从解决“有”到迈向“优”

  “乡村旅游也要向中高端发展”

龙广村乡村旅游的红火,激发出人们心头“干起来、富起来”的热情。除了开农家乐,还有人办起了乡村客栈、打造现实版“开心农场”、销售民族手工艺品……2011年,龙广村提前实现了“减贫摘帽”,2015年8月,通过全面小康建设验收。

家乡热火朝天的发展情景,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30多岁的陈伟也回来了。

与专注做好“农家乐”的陈仕良不同,陈伟选择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各个相关领域,做餐饮、承包停车场、开民宿……“一年下来,小十万是有的吧。”

陈伟头脑灵活,离开龙广村在外打拼时就收入不错。“主要做水电活路,虽然月收入有几千块钱,但吃饭、租房、来回的交通费等支出也很大,亲人还不在身边。”他说,“广东、内蒙、黑龙江都跑过,太折腾,生活成本高,想家的‘感情成本’更高。”

2016年,开阳县出台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计划用3至5年时间,全面推进品牌创建,加快城乡景区化、基础设施景观化进程,旅游模式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全过程旅游转变。

彼时,率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龙广村,已基本形成以避暑漂流、美丽乡村、文化体验、农家乐、农业旅游等为特点的产业业态。

“路好了、灯亮了、房子漂亮了、停车场有了,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贵阳城里的,还有来自重庆、广东等地的游客。”陈伟一边经营烧烤,一边承包村口的停车场,“我回来时,整个龙广村面貌一新,成为一个大景点,环境优美,不用背井离乡还有钱赚,真是眼里、心里都舒服得很。”

但陈伟也有担忧,随着旅游人数的倍增,当地基础设施的短板也暴露出来,“就拿我承包的停车位来说吧,旺季的时候基本‘一位难求’。”不少游客找不到地方停车,只得打道回府或另寻他处。

村支书陈勇的话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只要是搞个什么大点的活动,必定‘人满为患’,这让原本以休闲为主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龙广村的基础设施短板是整个开阳县乡村旅游面临的共性问题。2018年,开阳县借承办贵阳市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五届农业嘉年华之机,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十多个,包括旅游绿道循环线、旅游公路、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不仅补上历史欠账,还建起了特色化的旅游基础设施。

凤凰寨的新大桥就是补短板的成果之一。凤凰寨因三面环水只能以桥与外界相连。寨口曾前前后后修起索桥、浮桥、钢架桥、简易桥四座桥,后因河流涨水只剩下老索桥和村民自建的简易浮桥。开阳县在旅发大会筹备过程中,专门投入600万元为凤凰寨建起了第五座桥——凤凰桥,造型为风雨桥,设计风格与周边民居融为一体,彻底解决了村民过河难、游客难过河的问题。

“以前最穷的平寨组也变了样,图书室、健身娱乐场地、自动取款机、农村电商点等都有了,还开办起乡村幸福书院。”陈伟说,“连来避暑长住的游客都说,现在农村的生活太方便了。”

如果说星罗棋布的农家乐、渐渐丰富的旅游项目、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是解决“有”的问题,那么以打造水东乡舍为代表的精品项目,则是龙广村乡村旅游发展向“优”迈进的有益探索。

正在实施的水东乡舍项目,采取“三变”模式,以农户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农耕体验地、村民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的“三改一留”方式进行建设。

据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津桃介绍,通过动员农户以自有闲置房屋、土地入股,市民以乡舍改造资金入股,公司负责对所有的乡舍民宿进行统一打造及经营管理,盈利后按“622”机制分成:城市投资方、运营的平台公司、入股农户分别按照60%、20%、20%的比例进行分红。

工作要两头做。为了鼓励城市投资,开阳富民村镇银行推出“乡舍贷”产品,有效解决了投资人的贷款需求;为解除村民后顾之忧,村干部就带着项目负责人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算细账,“参与入股分红农户每户年均收入在万元以上,保底分红标准为房屋每间约1200元、土地每亩约400元……”

陈伟把自家上百年历史的老房率先入了股,经过半年多改造,变身星级民宿,共改出六个房间。而入住方式也让陈伟耳目一新,“游客通过平台公司研发的i乡舍APP,用手机就可订房,用二维码开门,既方便又‘潮’,年轻人特别喜欢。”

截至目前,龙广村已经改造完成17家水东乡舍。该项目自去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已经帮助参与的农户户均增收超过13000元,带动当地农家乐增收50%以上,为包括龙广村在内的项目区解决4000多人就业。

“我们计划在十里画廊景区一带打造500户2000余间水东乡舍。”肖津桃说,形成品牌后,还要向全省推广。

加上已开业的河湾庄园、南江山庄等酒店,龙广村旅游住宿业的供给日渐丰富,提供给游客的选择也日趋多元。

“我们乡村旅游也要向中高端发展,精品项目再多一些,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也更高一点。”陈勇说。

从人均“涨”起来到人人富起来“龙广的目标是不落下一个人”

2015年,龙广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

从“贫困村”到“明星村”,龙广村蓬勃向上的乡村旅游业,成为其实现跨越的最美风景线。

从人均“涨”起来,到人人富起来。“龙广的目标是不落下一个人。”陈勇说。

村民陈仕孝就住在陈仕良家隔壁。“他弟弟因年轻时生病,到现在生活都不能自理,只能靠他一人照顾。两人都五六十岁了,还没娶上媳妇。”驻村工作组组长黄海介绍。

土地不多、没有青壮劳力、技能有限,这样的贫困户怎么帮?

申请低保、残疾人补助,发放粮食补贴,帮忙翻修破败的老屋,吃、穿、住的问题有了保障后,村里又为陈仕孝兄弟俩办理了新农合。

“兜底是基本,为这样的家庭‘造血’才是根本。”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组反复商量后,决定从“精准”上找突破口。

十里画廊修建旅游绿道时,陈仕孝家被征用了一部分土地,利用征用收益,村里为他买了养老保险。“现在一个月有1000多元养老金。”陈仕孝拿出保险手册和存折说,“这个月的养老金刚刚到账。”

“现在心里算是有底了。”陈仕孝的有底,还来自于家里原先种的苞谷换成了经济价值高得多的枇杷和樱桃。

作为乡村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农业旅游特别是农业观光游、采摘游的大发展,已经为龙广村带来了多赢的效果。而全省掀起的农村产业革命,更为龙广村的农业旅游按下了快进键。

“我们以精品水果为重点,协同推进水果、茶叶、蔬菜种植。”陈勇带领村干部,与村民一起,拔掉了苞谷秆。

龙广村引进农业公司,成立了醉美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野种植农业合作社、禾丰霖水果种植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由合作社租用农户土地种植葡萄、猕猴桃、蓝莓、酥李等精品水果,农户利用土地、资金等入股分红,还可参加培训掌握相关技术,应聘到种植基地获得务工收入。

陈仕孝就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掌握了枇杷、樱桃的种植、管护技术。

“6亩多的枇杷和樱桃,可以帮助两兄弟一年增收五六千元。”黄海翻开笔记本,上面详细地记录着陈仕孝一家的情况,“加上兜底和养老金,今年脱贫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目前,龙广全村已种植枇杷4800余亩、樱桃1200余亩、李子3200亩、猕猴桃500亩、葡萄500亩、茶叶2000亩、时令蔬菜400亩,形成了山顶种茶、山腰种果、山脚种菜的布局。

“一到水果成熟期,好多游客就来了。”种了半辈子苞谷的陈仕孝亲眼见证了农业旅游的魅力,“好多果子不出村就能卖完。”

让游客有了更丰富的农事体验,让困难户有了脱贫的产业支撑,让撂荒的土地又绿了起来,让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农业旅游的多赢效果正在龙广村扩面、深化、提质。

2016年底,龙广村所在的“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17年11月,龙广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2018年,龙广村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全村经济综合收入达2000余万元。

2019年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遴选工作结束,龙广村成为贵阳市唯一入选的村庄。

总结多年来农家乐的经营经验,陈仕良说:“农家乐的生意还是要仰仗整个村乃至整个乡、整个县旅游的做强。”

入股水东乡舍后,陈伟觉得还可以在水东文化上做更多文章,正琢磨着投入新的项目。

心里有了底的陈仕孝,又参加了食用菌种植项目,村里用扶贫资金为他入股,半年可以分一次红。

而刚刚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表彰的陈勇,和同事们也有了新的打算。为了进一步解决旺淡季冷热不均的问题,拉长产业链,龙广村联合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河湾小镇开发温泉项目,并计划在青龙河边建设50亩黄花菜景观带,“目的就是要让游客无论一年四季哪个时候来都有得玩。”

……

“贵阳市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数有11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有1867户。”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处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6月,贵阳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超过4379万人次,综合收入达98.03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贵阳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

此前印发的《贵州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乡村旅游要带动全省5万贫困人口脱贫受益增收,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2%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20%以上。

  ■记者手记

  站上发展的风口

眼光长远的陈仕良、返乡创业的陈伟、拔了苞谷秆的陈仕孝——三个村民故事,一部发展历史。

2011年“摘帽”的龙广村,深刻体味了贫困的窘迫、脱贫的艰辛,以及走向富裕的意气风发。其挖掉穷根的完整经历,堪称贵阳边远村寨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动样本。

除文中所述,龙广还收获过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等“国字号”荣誉,一个3000多人的小村,从薄弱的基础起步,缘何成功实现“逆袭”,跻身全国乡村旅游“头部”?

我市乡村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带,虽然气候条件优良、自然资源丰富,但若是只想着吃“望天饭”“救济粮”,也只能被时代所抛弃,何谈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单论资源禀赋,龙广村有的,很多村都有。但龙广村为什么能?为什么行?这是每个尚在苦苦寻找发展出路的村庄需要反思的问题。

答案并不复杂,在时代的洪流里,在思想的转变下,在砥砺的奋斗中。

从思路确定,到埋头苦干;从先锋带头,到全村动员;从尽锐出战,到精准帮扶……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乘大势、借东风、抢机遇,就一定能够有一番新作为,开辟一片新天地。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时代总是给予那些顺应潮流的人以成功的回报,在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当口,唯有善于创新、敢于担当、勇于弄潮的人,才能站上发展的风口。(佘佐杰 李春明)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