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聚焦资源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惠州日报         日期:2019-10-25 14:28:26 阅读量:

    昨日,“牢记使命 重返一流·高质量发展惠东乡镇行”首站走进梁化镇,《惠州日报》读者团到当地赏美景体验特色文化。

昨日,“牢记使命 重返一流·高质量发展惠东乡镇行”首站走进梁化镇,《惠州日报》读者团到当地赏美景体验特色文化。

    读者团参观“红军井”。

读者团参观“红军井”。

    参观谢洞革命历史展馆。

参观谢洞革命历史展馆。

    游览梁化国家森林公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游览梁化国家森林公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梁化是惠东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惠州日报记者赖金朗 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林嘉劲 通讯员刘静静 俞碧银 摄

梁化是惠东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惠州日报记者赖金朗 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林嘉劲 通讯员刘静静 俞碧银 摄

昨日,“牢记使命 重返一流·高质量发展惠东乡镇行”走进首站梁化镇。该活动由惠东县委县政府指导、惠东县委宣传部主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梁化镇人民政府承办。活动通过致敬70载成就展、“乡贤回家谈振兴”活动、读者美丽乡村游等形式展现了梁化镇的特色之美。现场还有歌舞、舞狮等表演,吸引了近百名《惠州日报》读者前往参加,并获得一致点赞。


梁化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惠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海东说,此次活动是该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自选动作,也是面向全市宣传该县乡村振兴新面貌的重要活动。他说,众所周知,梁化文化底蕴厚重。“岭东雄郡,梁化旧邦”,梁化声名远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量的文物古迹和龙形拳、蓝氏集艺馆斗牛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惠阳县委机关所在地谢洞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熠熠生辉。


梁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4%,梁化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景区,有全省规模最大、美不胜收的梅园,冬春时节,梅花盛开,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另外,梁化现代农业初具规模,是惠东供港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本月刚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称号。梁化还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梁化距离惠州市区仅32公里,毗邻惠州机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徐海东说,迈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梁化要充分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此次宣传活动,认真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牢把握惠州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惠东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重返县(区)一流行列的机遇,紧紧围绕“建设惠州空港经济区和打造惠州后花园”的目标,全面准确把握镇情,清醒认识优势和短板、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努力开创梁化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惠东乡镇行活动将在6个镇举行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为落实“牢记使命 竞逐一流·高质量发展县区行”系列专题报道的相关要求,推动惠东高质量发展,“牢记使命 重返一流·高质量发展惠东乡镇行”第一场落地活动在梁化正式启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协同惠东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以一流状态加快建设一流城市。


据介绍,“牢记使命 重返一流·高质量发展惠东乡镇行”活动,将在梁化、平海、白盆珠、稔山、黄埠、宝口等6镇举行。活动将在展示成就中聚焦惠东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和未来规划;在论坛研讨中碰撞思维、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在民俗表演、歌舞娱乐中展现地方文化,呈现地方非遗价值;在乡镇一天游中,挖掘文旅资源,打造精品路线。通过活动的开展,探索惠东发展新路,寻找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为市民带来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感受乡镇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甜美硕果,让全县人民同心协力,更有信心共造“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现代化品质县区。


当生态良好、空间广阔的惠东,与经济发达、创新资源丰富的广深港通过轨道交通等绿色低碳的快捷交通互联,带来的将是无限的前景。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流通之后,将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本次活动正是要通过展示和交流,走进来和带出去,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争当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惠报读者团体验“美丽乡村一日游”


启动仪式后,梁化镇在上新村文化馆举办“乡贤回家谈振兴”活动,吸引众多乡贤参加,并发表了自己对梁化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梁化乡贤钟立明系一名海关工作人员,在深圳上班,听闻家乡举行这么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抽空前来。他说,梁化目前正值机遇期,应该紧抓机遇,发挥区位、自然资源等优势,主动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全面发展梁化各项事业。


当日活动吸引了《惠州日报》的读者网友来到启动仪式现场,体验“美丽乡村一日游”,观赏梁化的自然风景,感受惠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并走进谢洞革命老区、森林公园等地,领略体验梁化特色民俗文化。


《惠州日报》读者团来到谢洞革命老区。这里被称作“红色堡垒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中共惠阳县委所在地,它管辖着淡水、横沥、梁化等14个区委,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革命武装斗争。谢洞革命老区也曾是中共惠州县委旧址,它下辖惠阳、紫金、河源和博罗4个县委,一度成为东江地区党的领导中心;同时还是中共梁化区委机关所在地,成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要指挥据点之一。


记者看到,村里竖立着纪念革命英烈的烈士纪念碑。当地人何伯拿着《惠州日报》说,他看到报纸有这个活动,觉得很好,就过来看看。“很有历史感,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但没有来过现场。”读者何阿姨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随后,读者团参观了谢洞革命历史展馆。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在旧中国,内忧外患,战祸频繁,农村结社习武以求自保。谢洞的“麒麟队”,他们群起觉醒,团结起来闹革命,组农会、建农军、成立党小组。从此,在共产党领导下,谢洞人民的革命态势势不可挡,走上光辉大道。


参观展馆后,读者们争相与村里的一口“红军井”合影。记者了解到,这口古井始建于350年前,1986年重修过。以前这里是天然湖,有3个泉眼的水不断从地底下冒出来,冬暖夏凉,从未干涸。红军当年在这里居住时,喝了这里的井水后赞叹不已,因而有“红军井”的称号。


整合资源全力提升梁化旅游业竞争力


昨日下午,读者团一行到梁化国家森林公园游玩。据悉,近年来,市民对于郊外旅游、亲近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大,惠州市国有梁化林场在梁化梅园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建立了梁化国家森林公园,全面提升公园内基础设施,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据了解,每年1月,梁化梅花开始进入花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梅园观赏梅花。梅园的梅花香雪,也成为梁化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道亮丽风景。虽然昨日没有看到梅花,但读者张先生说,公园内水好山好空气好,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美景,希望有机会可以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多领略惠州的好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读者团在梁化游玩期间,曾到当地圩镇,购买梁化梅菜、梁化青梅酒、梁化辣椒酱、梁化油豆腐等当地特产。据悉,梁化致力打造以辣椒、梅菜、甜玉米、蒜苗为主导产业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该镇致力发展特色农业,抓好梁化青椒、萝卜、梅菜、大蒜、甜玉米等农产品的规模种植,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目前,梁化初步形成了“破茧成蝶,梁化九梦”旅游概念规划,逐步打造梁化国家森林公园、文昌古塔、谢洞革命老区、花树下水库、梁化屯古遗址、石屋寮古建筑群等融绿色、古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亮丽风景,全力提升梁化旅游业竞争力。


◎乡贤声音


抓住建设大湾区机遇 加大力度招商引资


活动中,该镇10多名外出乡贤积极建言献策,对家乡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等畅所欲言。


对此,梁化镇委书记陈杰忠逐一作出回应,简谈全镇近期环境整治成果,并谈了农业、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思路,他希望梁化的广大乡贤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为家乡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乡贤刘伯良说,“梁化旧邦 山水梁化”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图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有个愿望,凝聚力量治理好梁化河。梁化河在梁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水路为主要交通的古代,宽阔的梁化河自然成为梁化设郡的重要条件。此外,要结合河道治理开展道路整治。梁化是一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大镇,路通水畅将有利于蔬菜的销售和运输,从而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乡贤郑汉全呼吁,政府应尽快出台可行的、有层次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地方要发展,规划先行。因此,出台一个包含道路、河道、农业和旅游等板块的发展规划迫在眉睫。


乡贤钟立明则建议,梁化地理、交通、生态等优势凸显,当地政府应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加强与深圳等地的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老墟河桥到圩镇约3公里的道路偏窄,应做好规划进行扩宽。”乡贤张柏友建议,该路属于圩镇的南北通道,随着车流量不断增加,常常出现交通拥堵的状况,因此,应尽快规划好。


发展现代种植,打造蔬菜集散地


乡贤李子平说,梁化的蔬菜种植规模较大,但当地的蔬菜却走不远,主要是缺乏一个集散地。目前,他所在的公司正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计划打造这样的集散地。此外,当地农民目前大都进行传统种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种植方法已逐渐显得落后,不利于种植业发展。比如大棚蔬菜,亩产可达8000公斤,比传统种植的亩产2000多公斤高了很多,而且种植风险更少。


乡贤胡彦仁则说,梁化镇当下应多做筑巢引凤的工作,最好是每个村都开展起来,鼓励资方先让利等办法,做好道路等方面的部分建设,再带动整体建设。


乡贤卢建明说,梁化处处是青山,处处是绿水,资源丰富,又有一批热心的、高度关注家乡发展的乡贤,全镇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他建议首先要培育好的村风和民风,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带动作用。其次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教育方面的投入,筹集教育基金。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