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必须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围绕破解“人、地、钱”主要难题,解决“人才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投”“地往何处流”的三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盘活了“人地钱”,激发三要素活力,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牢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过去三年来,郫都区全面发动、系统设计,务实改革、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激发了乡村本土要素的活力和潜力,吸引城市优质要素下乡,实现了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相互支撑、循环共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头活水,走出了一条“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同时,郫都区还制定了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技术导则——《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技术导则》,为进一步推动生态、人才、科技等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价值创新性转化,推动农村融合发展等提供新“路标”。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郫都区如何继续做好这道“必答题”?昨日,郫都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动员大会召开,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对“乡村振兴郫都实践十大示范项目”“乡村振兴郫都实践十大示范场景”“乡村振兴郫都实践十大经验”牵头单位,以及省、市、区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社区)、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予以通报表扬;颁布实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2021—2023)“1+6”工作方案》……系列举措吹响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集结号。
数字看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年来,郫都区引进实施各类重大农业项目22个,总投资290.8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由25.93亿元增加到29.78亿元;农业信息化水平从73.40%提高到86.24%,机械化水平从78.89%提高94.98%,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被评为全国第四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060元增加到30986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倍,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6∶1,大幅低于全国(2.64∶1)、全省(2.46∶1)。
顶层设计 全面发动
走出“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是人才、资源、战略的有效统一。郫都区坚持“一盘棋”思维,加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把乡村振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把手”工程来抓。
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郫都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局;建立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抓”的领导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度;在此基础上,创新成立了区委乡村振兴办公室、9个乡村振兴专委会和1个区级国有平台公司,推动构建形成了“领导小组+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功能区管委会+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强大执行力的乡村振兴工作运行体系机制。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郫都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周专题研究、每月听取专委会和功能区管委会工作汇报、每季度听取各街道专报,定期竞进拉练,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落实、快速见效。
对于郫都来说,乡村振兴是一场事关全局的重大革命,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足。为此,郫都区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思想和行动上着力,统筹开发规划、重塑乡村经济地理。紧扣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编制《郫都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天府艺博园、清水河时尚文化产业功能区和“高端农机装备创新应用示范园”,系统谋划“1558”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确立了“10+3”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了以产业功能区为理念的乡村开发规划体系。
该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按照“植物缝合乡村、设施激活乡村、艺术点亮乡村”理念,重塑全域整体风貌,提升片区生态、商业、人居、区位价值,以综合开发带动区域整体连片发展。目前已初步呈现出以战旗五村连片为核心的国家农业大公园新形态,天府艺博园带动白云等17个村逐步实现整体联动发展,455亩菁蓉湖公园带动形成2.6平方公里高品质产业社区。
回望一千多个日夜里的辛勤耕耘,喜看农业农村发展的累累硕果,郫都区走出一条“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三年来,有力推动国家省市改革试点任务20余项,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新一轮改革试点区等,荣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进区、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成都市乡村振兴先进区等多项荣誉,全区“10+3”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明镇、村比例分别提高13%、15%,成功创建省市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17个,战旗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青杠树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农科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党建领航 人才为本
选好“带头人” 建强“火车头”
走进战旗村一里小吃街,踏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是黛瓦白墙搭配褐色的雕花木质门窗,一抬头,每个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头顶装饰的五彩遮阳伞轻轻随风飘荡。
看到眼前古色古香的川西街巷,大快朵颐的食客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战旗村环境最糟糕的地方。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为了改善这里的人居环境,盘活闲置资源,也让村民能够有财产增收,大家集思广益对这里进行改造,让“后房”变“前脸”。
“环境最糟糕地方”的脱胎之变,让乡村冷资产变成了热财富。像经营管理企业一样经营村庄,随着乡村十八坊、一里小吃街的建成开街,800余亩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建成,已成为“网红”和乡村振兴地标的战旗村提升的不仅仅是颜值,实力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8年至2020年,村集体资产分别为5600万元、7010万元、7264万元,实现集体收入520万元、621万元、571万元。
战旗村的战旗何以高高飘扬?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战旗村的振兴离不开村党总支的“火车头”作用,这其中党员的示范作用发挥明显。通过党员的“三亮”(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三问”(入党为了什么、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着力让党员意识强起来、身份亮起来、作用显起来、先锋树起来,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形成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战旗振兴”新局面。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战旗村与金星村合并后,新的战旗村优化调整了班子组织构架,村党委下设6个支部,并成立了村党委领导下的“六大办”,把支部建在生产链上,把办公室设在项目里,促进村级工作专业化精细化。
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党的工作最前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郫都区正多措并举建强基层组织“火车头”,扎实做好村“两委”班子换届,把真正愿意为乡村、为群众做实事的人选出来、用起来。作为乡村振兴标杆的战旗村就累计培养和输出4位村党委书记、副书记。
郫都区还努力破除人才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创办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智库,引进“温铁军工作室”等37名驻村大师,加快构建“专家智囊+实操高手+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体系,培育认定颁证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4700余名。
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打平伙·九大碗”工作做法,创造性地构建政府引导、村委主导、群众主体、乡贤带动、多元参与、各方出力的共建机制;通过搭建“社区+群团+社会组织+社会企业+N”乡村互助善治体系,规范“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机制,把爱心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社会组织、爱心个人等紧密团结在一起,激发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改革赋能 要素下乡
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源头活水”
“城里人”李星在女儿考上大学去外地就读后,迫不及待卖掉了自己的电梯房,回到老家安德镇安龙村当起了“新村民”。李星现在的“家”叫安农书院,是在租用的宅基地上修建起来的,拥有20年“宅基地”使用权,村里还为她配置了40多亩农用地建生态农场。这个看上去书香气十足的林盘小院几个月前还是村民闲置多年的破旧老屋。
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资金、土地、创新等要素的持续注入和激活。郫都区在动员要素下乡的同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要素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各类要素融入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比如,对于土地这一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要素,郫都区紧抓国家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率先启动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工作,以土地制度改革引领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优质要素的有机衔接。
在“共享田园”等改革创新的牵引下,郫都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层出不穷——安龙村以文化和艺术共享为主导,发展川派盆景,村集体收入增加到30万元;广福村利用闲置院落发展共享院落,游人如织,家家都有轿车新房;先锋村引进知名书画家,举办公益培训及“院坝故事会”,“缴一次费,认养一分地,体验一次农事,住一晚民宿,参与一次民俗活动,吃一顿坝坝宴”的“六个一”模式成为乡村旅游品牌;战旗村由新村民牵头,组建了“战旗大妈服务队”,帮助调解邻里纠纷、打扫公共卫生、讲解旅游线路。
家住温江的李春文是棋田村的第一批新村民。李春文说,“以前在村里租地,总是缺乏归属感,怕村民对耕地坐地起价,怕租赁的建设用地随时被收回。成为新村民后土地使用权有政策保障,与原村民相邻居住、共享田园、订单生产,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他说,等新村民居住地建好后,打算用第一层作为接待展示中心、第二层作为自己的生活空间,居“家”创业。旁边,他投资几千万元打造的花卉基地已开满鲜花。
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推动“沉睡资源”变“活化资产”。郫都区统筹推进“土地三权分置”“集建入市”等58项改革试点,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87宗1984.18亩,通过宅基地使用权、农房财产权等抵押融资22亿元。创新“共享田园”模式招募新村民,打造“共享农庄”盘活宅基地、农房等闲置资源,有效破解人、地、钱等城乡要素配置问题,“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市场主体地位”的修法建议被《民法总则》采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头活水。
生态优先 文化塑魂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筑牢产业引擎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再是沉睡的资源,还能在招商引资中参与投资分红,这是发生在战旗村吕家院子的新鲜事!2019年10月,吕家院子林盘引进的望丛釜项目开始试营业,当月就向村集体经济分红8803元,次月分红9235.5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这里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唐昌镇相关人士指出,望丛釜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十余个社会投资项目在协议中加入“生态价值分红”约定。
对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内在逻辑,郫都区有着清晰的认识。比如,2017年以来铁腕整治“三无”企业、规模养殖场、石材木料加工企业,累计关停搬迁3300多家,以一时一域的“阵痛”换取了全域长久的天朗气清,并为未来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
发端于望丛釜项目的生态价值分红,明确了“项目基本租金+每月3%营业额”的分红模式,实现了以村集体为单位的生态环境入股收益,打通并拓宽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推动了土地溢价、资产增值,形成“保护—开发—收益”与“价值增值—投资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核心。郫都区将城郊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以第二三次产业为导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竞争优势,实现乡村产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三位一体”的耦合发展,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
实施“治水”“护林”“整田”“美路”等工程,重点打造“林盘+”示范项目,开发利用水系生态资源,实现生态农产品市场价值增效,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川西特色乡村形态。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农商文旅体融合项目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积极发挥文化的催化要素、活化产业、优化环境、美化乡风的作用,深入挖掘蜀绣文化、农耕文明等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推进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的融合。
看飞舞的萤火、听此起彼伏的蛙鸣、数点点星光……惬意舒适的田园生活,缓慢悠长的闲适时光,是很多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不过,这里有诗,何必远方。去年国庆节前,在郫都区三道堰镇,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诗里田园亲水度假区正式启幕。诗里田园亲水度假区预期总投资30亿元,围绕“花水田园新美学、乡村新经济、传承望丛耕读文化、西南夜游第一村”四大产业主题,打造城市近郊微度假目的地,为市民提供新的体验场景。
这样的“诗与远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去年底,位于安德镇的川菜小镇川味生活美学馆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总占地面积10847亩的川菜小镇项目总投资达200亿元。
三年来,郫都区大力发展乡村振兴“10+3”特色产业,引进国际川菜小镇、春天国际等重点产业化项目35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余亩,培育天府水源地绿色有机品牌1000余个,打造72平方公里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建成战旗村等A级景区10个,“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域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再接再厉 持续奋斗
力争成为城乡融合示范标杆
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全面振兴,郫都区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特别是2021年中央1号文件及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研究制定了“1+6”工作方案,对今后三年全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力争 “五大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城乡融合示范标杆。
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重点是实施好“六大行动”: 实施乡村宜居宜业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业高质高效行动、实施农民富裕富足行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乡村治理现代化行动。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是公园城市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导向。实施乡村宜居宜业行动提出,强化规划引领,突出“一村一特色,一片区一特色”,充分考虑乡村产业定位、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生活习俗等要素,邀请一流团队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实施全域乡村规划,同步推动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多规合一,加快打造形态业态各异、颜值气质俱佳的特色乡村。实施片区综合开发,系统梳理农村土地、林盘、水系、空间等资源要素,引入龙头企业实施片区整体包装策划、滚动开发,重点抓好乡村振兴博览园、天府艺博园、清水河时尚文化产业功能区等片区开发,植入生活场景、消费场景和创新场景,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集成配套能力,带动区域品质提升、联动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三大革命”,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置、污水“三水共治”,扎实开展场镇容貌环境、村庄卫生环境、道路沿线环境、河道周边环境整治,加快打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面,将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抓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全域景区理念,打通区域断头路,高标准推动农村路网建设,加快完善标识标牌等设施,推动特色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互联互通。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让农村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农村的居民能够就近就医看病,能够在村上和镇上就享受到便捷的政务服务,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历史起点,郫都区将始终牢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殷切嘱托,主动担当、勇争一流、实心干事,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