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让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和持久的精神力量。
以文惠民,开展多样文化活动,丰富农村人民精神生活。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增长。抓好硬件建设,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根基,完善农村书屋、文化礼堂、露天球场等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内容活泼、打动人心、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村BA村超、特色“村晚”、送戏下乡、文化下乡等,丰富农村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引导群众从文化的观看者变为参与者、生产者,推进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扮靓农村生活空间。贵州村BA本是发源于村里的球赛,听上去“土味”十足,却是“人声鼎沸、万人空巷”,逐渐成了蜚声海内外的文体盛会。精神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因此,必须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农村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文兴业,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火种。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如传统村落、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在挖掘和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开发利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浙江丽水松阳县,近期成功入选了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正是通过深度挖掘老屋资源,并为之注入新的艺术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文艺爱好者前来打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实现“文化引流,产业发展”,让文化“活水”映照农民火红生活。
以文化人,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力量是关键。脱贫攻坚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要“观念脱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立自强、勤劳奋斗的观念,树立起“我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才能稳定地、高质量地、彻底地实现脱贫。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为乡村振兴各大战略要求提供基础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形成“以文化人”的良好局面,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尚,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人民政府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