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工作动态
新闻资讯
会员服务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艺术团
证书查询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深度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徐 越     日期:2019-11-12 14:14:28 阅读量:

1-1911121414461K.jpg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方面的振兴。乡风文明是评判乡村共同体进步开化与否的标准,是乡村振兴水平和程度的外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乡风文明的提出过程与内涵


  在党的文献中,将“乡风”和“文明”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始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5次提及“乡风文明”并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是5次提及“乡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风就是乡土风俗,主要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是人类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进步的样态。乡风文明的核心要义或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涉及了文化、法制、风俗、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乡风文明不等同于乡村文明,因为乡村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而乡风只是乡村社会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乡风文明包含于乡村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的,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时代孕育着文明,文明表征着时代。任何一个时代,不同样态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乡村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建设,根在铸魂与强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个目标要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分别规约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具体体现、思想基础、环境要求和体制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个新的目标要求依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阐述了这五个新的目标要求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都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其中,最根本的或永恒不变的就是灵魂,即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的集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和乡风文明的集萃地。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床和根脉,乡风文明则是积极的、向善的、放大了的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放大了的文化,各个乡村、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是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也创造了多样文明。胡适在1926年发表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也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它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则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流失以及对乡村文化价值认知上的偏差是导致乡风文明坍塌的主要原因。振兴乡村文化是重塑乡风文明的内生动力和必由之路。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明的内核。乡村文明是包括乡村经济文明、乡村政治文明、乡村生态文明在内的一个系统。在乡村文明系统的构成中更具核心意义,对乡村文明的诸多构成维度、因素具有统摄意义的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一个乡村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乡村面对各种文明滋养择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抽离了乡风文明的乡村注定是有缺憾的贫困村。乡风文明的缺失,会使一个乡村缺乏前行的定力、韧性、激情与从容,要么跌倒在经济落后的困境中不能自立,要么昧于世界文明潮流甘于自闭,要么茫然四顾迷失自我不知所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愈发强烈,不仅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乡风文明或乡村文化的建设,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乡村的和谐稳定和振兴崛起,更是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保障。只有培育好文明乡风,才能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兴。2005年8月12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也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法指导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重点在守魂、寻根、亲民、革新等方面下功夫。


  守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2014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在这个意义上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宁波象山县为例,象山县茅洋乡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乡村文明“墙体画”工程,全市首个乡村德治馆在于2019年4月在象山溪里方村开馆,集中展示该村从明代到近代30余位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开辟文化道德讲堂,召开道德评议会,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为主体组建家庭联盟会等新举措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寻根: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建设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比如,象山县就非常注重挖掘家风家训、推广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建设文化礼堂、提升产业文化。高塘岛乡孝贤湾村在文化礼堂给60周岁生日的老人提早送礼物,弘扬孝贤文化;晓塘乡月楼村举办“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展示慈善孝亲、和睦相处的新气象和新风尚;泗洲头镇横埕村国学讲堂举行“传家训,树家风”活动,让后辈接受精神洗礼……


  亲民:既要亲近老百姓也要走进生活。建设乡风文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亲近乡村百姓、走进乡村生活。我们应该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从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致力于解决老百姓立业、治家、处世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和谐老百姓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氛围。当然,也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闯红灯、不说粗话脏话等具体行为抓起 , 长抓不懈,抓出实效。比如,象山县涂茨镇黄沙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孝在心、善在行”黄沙好媳妇孝善行活动,在亲近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最美家庭”、“孝老爱亲”家庭、“敬业爱岗”家庭、“教子有方”家庭、“品质生活”家庭、“热心公益”家庭)、“最美文明驾驶人”、“最美庭院”等举措显现了象山乡风文明建设的亲民爱民为民情怀。


  革新:开展好新时代的移风易俗行动。乡村常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思想保守、经济落后、习俗繁缛,事实上在有些乡村确实是这样,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培育乡风文明必须破解的难题。革新是重塑乡风文明的内生动力,唯有革新方能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殡葬新风,推广与保护耕地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殡葬习俗。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实现村规民约行政村全覆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强调要“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比如,象山于2016年4月正式实行“二倡导二禁止一规范”(倡导婚丧事简办,倡导不送、不收非亲人员礼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鸣放电子礼炮和纸礼炮等扰民行为,禁止搞封建迷信活动,规范整治婚丧用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婚丧礼俗整治工作;西周镇出台了以“规范菜单常态化、规范人情常态化、规范治丧常态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三规”,根据四季菜品的不同出台了春、夏、秋、冬“四季菜单”;新桥镇创新推广“二类菜单”“三个自给”“四个一律”的“二三四”简办模式,统一礼金上限和酒席规格;等等。


  做好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注重长期性、系统性、协同性、实效性,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发展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新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编:100125

中国乡村振兴QQ群:乡村振兴